眼瞅着胜利在望,来劲了,再开一篇,可能是当前正文进度之下最后一篇注释。
第四篇设定的中心思想,应该是「科技会使生活更便利,但不会使人民更幸福」这种「大逆不道」「现行反革命」的人本主义观点,只有「螳臂挡车の跳梁小丑注定被历史の五对负重轮碾为齑粉」的下场。
既然正文都只有个引子还没真正开始,那么也不剧透了,解释背景人物吧。
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诞生就是因为地点正好在教宗与皇帝冲突的中心,博洛尼亚是伪教宗「吉贝尔」(Guibert
)的首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两所「自发」诞生的大学,除了博洛尼亚大学之外就是巴黎大学。但是两所大学的性质刚好相反,巴黎大学是教师公会主导,而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会主导。
博洛尼亚大学最初成立的是法学院。因为「罗马法」是在拜占庭定稿的,一帮学者用希腊语处理事务讨论问题然后用不熟练的拉丁语写成文本。这些法律在西欧重新开始广泛运用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那时候西欧学者对古典拉丁语也不怎么熟练了。
众所周知「罗马法」包含了很多「异教」时期的条例,相当一部分与基督教义有冲突,尤其是《塔纳赫》里面规定的那些犹太人的法律。虽然以新约的借口可以无视「旧约」的律法,但断章取义是「上位者」的特权,就是要模棱两可任意操纵才有利于统治。
类似的冲突多了,即便教宗只护着巴黎索邦神学院这亲儿子也不行,从世俗的法律很快就延伸到神学上的质疑了也。于是各地神学院纷纷成立并表示情绪稳定,托马斯・阿奎纳毕竟还是在体制内改良,对他的质疑也少不了。
并且教宗不愿意增设新的神学院,只想保留巴黎索邦神学院作为教会明灯,其它当时主要大学的神学院都是斗争之后才成立的。托马斯・阿奎纳于1268年去博洛尼亚大学讲学,而博洛尼亚大学直到1364年才建立了神学院。
关于法律的部分,如果不熟悉欧洲,可以用中国类比。有个讼棍唤作「邓析」,有部著作唤作《竹刑》,这依法治国的改革手段有点冒进:邓析赤膊上阵和官方叫板,模棱两可的条例随便口胡,然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打广告。于是官方的反应就是摘桃子灭口坑儒不焚书,豪门贵种走兽派主动「变法」继续维持反动腐朽的统治。
博洛尼亚大学之所以是学生会主导,是因为学生来源都是贵二代富二代,在教宗和皇帝的夹缝中可以多方下注左右逢源,互相拉帮结伙勾肩搭背成立各种「民族团」和「公社」,要对没有背景的追求知识的其它学生「多方围堵两面夹攻」令其「死路一条」。
第二篇设定里面提到的毕业于「巴黎索邦神学院」的「博尔扎诺子爵阁下,那波利的詹巴蒂斯塔」,也是一条隐线,与本篇设定的中心思想以及背景(中世纪大学)有关。
本篇设定的主角「皮埃尔」,看名字也知道是「法兰西人」,或者说「拉丁化法兰克人」,前面提到了原型是「丹东」,背景是律师(不是律宗贼秃),但是我安排了这位的家世,是博物学家「乔治・布封」的兄弟。
本位面历史上,布封出身讼棍世家,原名勒克莱克,「布封」是继承的领地。布封法律本科毕业之后去学医,学了两年之后因为决斗伤人而跑路,在南特碰上了英国青年金斯敦公爵,于是一起游历,在日内瓦碰上了几何学家克拉美,通过金斯敦认识了德国博物学家辛克曼。
所以,本篇设定主角「皮埃尔」,照样可以随着剧情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啥九龙夺嫡宫斗剧、豪门恩怨伦理剧、校园欺凌青春剧、争风吃醋肥皂剧……都有可能上演。
既然「皮埃尔」是职业讼棍,那么正文中涉及法律的地方就少不了。这里还是需要剧透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继续更新正文。
众所周知当今地球上两大现代法律体系,就是沿用自罗马的「欧陆法系」与沿用不列颠的「英美法系」,前者强调成文条款,后者强调沿用判例。除此之外,还有以绿皮书为最高依据的「绿法系」,以及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我中华兲朝上国那发达的伦理学传统之下的「人缘法系」。
于是,为了激化矛盾制造冲突增加剧情跌宕起伏程度,这些斗争都要在「卡壳世界」当中体现出来,还要照搬到设定中的时间和地点当中去。
所以,大致选择了几个片段,都涉及了冷门且「不能赚钱」的方面,于是会如同数学一样被豪门贵种走兽派弃之如敝履,我中华兲朝上国相关从业人员除了衣食无忧的主子就是贱到骨子里去了的奴才。
类似「判例」为主的英美法系和「惯例」为主的中华法系混合的,是索马里土生土长的「Xeer
法系」,应用于「无政府社会」的「习惯法」体系,是一种分权制协作多中心法律系统,仍然运转良好。适用这种法系的社会什么样,各位参考索马里现状可也。
学术细节各位读者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就提醒,这个背景用来影射我中华兲朝上国当代「土豪劣绅」的,包括但不限于已经在其它网文中影射过的圈养一批隐户和世袭奴婢的啥色基因豪门贵种走兽派。
而稍微与时俱进一点的,是以《塔木德》为渊源的希伯来「民法」,这个没有汉译本,据传境内有翻译计划但是不知道进展到哪一步了。塔木德规模相当大,全翻译过来需要很长时间吧。这里就举个别人引用过的例子:土地上的出产要缴税,于是蘑菇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就不需要缴税。
读者是不是想起「采蘑菇的小姑娘」了?想起中世纪欧洲领主对领地各种资源事无巨细的把持了?这就是冲突吖,还是法律冲突不仅仅是文化冲突。
补充插图《踩蘑菇的小猫咪》:
范某截图备份于此
因为欧洲犹太人不少,还和中东老家沾亲带故,还会在行商当中涉及各地法律差异。所以在设定中剧情进展到「法帝野心狼」兲命昭昭时期前后,在「程序正义」过程中,基督教法、希伯来民法、罗马法、绿教法乃至各地习惯法,都会掺和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场豪门盛宴讼棍狂欢:
《红楼梦》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到这里读者肯定会想起前面注释过的「奥斯维辛」相关内容,于是对「法帝野心狼」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感兴趣。
首先是本位面现实政治素材,更新第四篇设定的时候就直说了,横空出世的直娘贼马克龙(或译「妈控」),虽然除了留在欧盟沿用欧元之外没有其它政治主张,但肯定兲命昭昭的冻蒜,果不其然一路顺风。解读就是,大佬们看「法国共和党」内部盘根错节病入膏肓,准备换个白手套重新打鼓另开张,所以政见毫无差别的第三方黑马就这么跳出来并且钦定冻蒜了也。
并且马克龙有在「洛希尔银行」的工作经历,担任经济部长时期也与老关系保持传统友谊。这个「洛希尔」,境内市面通译「罗斯柴尔德」,因为法语和英语读音不同。实际上应该是「罗特希尔特」(Rothschild
)才对,德语「红盾」的意思,著名犹太金融家族。其传奇经历可以参考各种地摊文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红盾」发家的重要一步,就是滑铁卢战役提前获知拿破仑战败,于是在英国大赚一笔。
这么算来就可以设定犹太人与拿破仑是敌对关系,所以才有卡壳版「奥斯维辛」。那么拿破仑背后推手又是谁呢?于是,就用法国贵族「达布莱」(d’Arblay
)家族顶替了。
虽然「罗特希尔特」名称是「红盾」的意思,但是纹章可不是一面红板。熟悉纹章学的都知道,越是古老的家族,纹章越简单。而使用红板纹章的家族真的有,就是「达布莱」,曾经是一整块红色,后来变成四分区:右上左下还是红板,左上右下是法王加上去的蓝底三朵金色鸢尾花。
于是,设定「红盾联合会」这个覆盖「汉萨同盟」的金融组织就出现了,但未必与霍亨索伦一条心。联合会的形式,可以参考前面注释过的发钞行不止一个的时候,令出多头导致的隐患。相关金融领域的斗争,并不是本篇设定的重点,会专门开一篇。
然后就是解释两篇计划中的设定,在教会与民间都打击妓女吖同性恋吖什么的背景之下,如何容忍灰色产业发展以捞钱增加税收。
《设定集》之五、之六两篇的预告
一篇是制造「尸姬」,也就是直接用活人,凌辱调教之后,通过各种直接作用于灵魂的精神类法术,洗掉记忆,保留其被训练得炉火纯青的性技巧。这个过程需要教会(至少是堕落神术师)、亡灵巫师和医学界配合,预定名称是《马耳他护屄骑士团》,暂定地点是地中海各大港口,如马赛什么的。
另外一篇是制造「构装体」,也就是现在新闻公开报道的人工智能硅胶娃娃。也是利用活人,凌辱调教之后,抽取灵魂灌输到各种「缝合怪」当中。这个过程需要法师、炼金术士和亡灵巫师配合,预定名称是《爱与正义与红灯区》,暂定地点是「性都」阿姆斯特丹。
西幻当中有爱、性欲、妓女之神什么的。并且,为了开导妓女和同性恋(被制造成尸姬或构装体肯定就「变性」了),还设定「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个灵魂系法师/催眠术士,具体谁在哪边还没决定,还要参考各自的学术观点。不过倾向弗洛伊德在阿姆斯特丹,因为本位面当中其观点明显受到斯宾诺莎的影响。
最后把前面提到的「化学」领域设定中涉及「颜料」的本位面事实简单提一句,算是剧透吧。
《设定集》之七的背景
德语里面「喝醉的人」被称为「蓝色的」,有历史原因。因为中世纪印染蓝色的染料,是菘蓝,曾经广泛种植,直到18世纪初的图林根还有。菘蓝的叶子采摘下来,放进大木桶,印染工的工作就是喝多了啤酒然后往桶里撒尿,尿满就跳进去光脚踩。大约三天之后,第一次发酵完成,叶子可以捞出来捏成球状晒干,上市出售了也。需要染色的时候是第二次发酵,还是用尿,后面的工序各位自己搜索吧。
然后大航海时代开始,这菘蓝产业就面临竞争了,葡萄牙「海商」从印度带回靛蓝,另外一种生长于热带的植物,光泽更好,产量比菘蓝多三十倍。于是欧洲政治家们开始为国为民了,「德国」1577年宣布禁用靛蓝,法国1598年禁用靛蓝;而英国1611年开始允许进口靛蓝,那是因为英国自己也有了「海商」。1654年「德国」皇帝宣布靛蓝是「魔鬼的颜色」,纽伦堡印染工人每年宣誓不使用靛蓝,违者处死;1699年法国允许使用靛蓝,因为法国也有了「海商」;到了1737年,「德国」政治家撑不住了,宣布放弃对菘蓝的保护,于是菘蓝就这么消失于历史舞台上了也。
然后没有「海商」的「德国」政治家开始支持「科技界」,也就是人工合成染料,著名公司巴斯夫登场。1883年阿道夫・冯・贝尔发现靛蓝分子式,1897年人造靛蓝上市。于是轮到英国政治家头疼了,天然靛蓝开始自杀式降价,压低种植园农奴的工资,削减其福利,延长其劳动时间,人工浇灌土地并施肥,到处建立集中营并以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福报(Arbeit Macht Frei
)」歪理邪说对天竺贱种进行洗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1897年英属印度出售了一万吨天然靛蓝,德国巴斯夫出售了600吨人造靛蓝;而到了1911年,巴斯夫出售2.2万吨人造靛蓝,英属印度只出售860吨天然靛蓝。
这就是「重农抑商」之类政策的欧洲版。既不是被当代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高学历精英社交圈」所代表的「科技界」痛斥的顽固腐儒阻挠文明进步,也不是被曾经的九省通衢「军网最黄黄网最军」根红苗正党国栋梁青年才俊所代表的「教会」痛斥的奇技淫巧导致民风败坏。
现实复杂得很,于是照搬到「卡壳世界」的剧情,只会更加复杂,比最近策划着「世界大战」的当代作者编剧导演「众神」所期待的还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