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廿六〕

时间还早,再开一篇。按照正文顺序,作为「通识教育」的「一年级」结束,接下来轮到注释「高年级课程」了,但是刚才感到头疼,洗个澡倒是精神多了,但头疼也没好转。这几天注释到了「数学基础」的时候就开始头疼(字面意义),数学内容本身倒是没什么难度,但是套用到奇幻背景之下还不留痕迹确实有点麻烦。

这头疼也是老毛病了,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头疼,旷课除了去图书馆之外就是睡觉,每天能睡十二个小时左右。后来上班之后发作频率也差不多,而在家宅着偶尔也会头疼。若是要究其原因,那就是「情商负无穷」的我脑壳闲不住,只要清醒就一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念头。虽然都是后台进程,但这时候如果再分配个高优先级的前台任务,对计算资源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嘛。

那么,还是接着上一篇注释,把加洛林文艺复兴当中与设定关系紧密的部分解释清楚吧。别的内容如建筑风格,因为设定集正文都没写出来,这里只能略过。倒是音乐部分,与整套设定的背景都息息相关,并且接下来的正文又要提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以,这里简单的把教会如何通过仿生学手段从「龙头龙喉」研究出「神术」的构思解释一下。

本位面加洛林文艺复兴在音乐上的贡献,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出现。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导致我决定开工的帖子里面回复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七艺」当中的「音乐」其实是语文数学的综合应用,那时候举例就用了西幻题材当中经常出现的「圣咏」字样。

本位面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之间的撕哔可以无视,有人认为教宗格里高利一世整理并规范出「圣咏」,有人认为到了查理曼才综合了罗马高卢音乐发明了「圣咏」。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确实挺重视「西欧日耳曼蛮族」,但是与拜占庭的关系更密切。所以,有理由认为,在希腊文化没有被毁灭的前提下,「圣咏」在东地中海地区是一脉相承的。至于什么时候从量变到质变形成「规范」,还需要继续欣赏学术juàn内撕哔。

总之,对于汉语读者来说,无论是否信教,都不影响从音乐角度欣赏「圣咏」,但是面对官方钦定意识形态指使的武德充沛的狼牙棒,为了避嫌,这里会换一些素材举例。

简单说,「格里高利圣咏」就是「无伴奏单声部人声合唱」。以现在的角度看当然很粗糙,所以原版欣赏不来也没问题。这种类型,一直演变到如今,就是被称为「阿卡贝拉」(a cappella)的流派,意大利语原意就是「按教堂风格」,已经是复调了,织体也足够和谐,听起来舒服多了。

这里找个「从没有宗教色彩的纯属音乐理论技巧的『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改编的由英国『国王合唱团』表演的《解构约翰》」贴上来:

国王合唱团:解构约翰

而原版音乐是用管风琴演奏的,编号「BWV565」,这里也贴个视频,把键盘操作可视化的表现出来,观众会更容易感觉到「复调音乐」的特点: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管风琴原版

第三篇设定当中,在「商队」成员各自祈祷的时候安排「牧师」演奏的就是这一首,虽然音乐本身没有「宗教色彩」但听起来果然有点「宗教氛围」是吧。当然,「欧洲中世纪音乐」就是在基督教「名义」之下发展的,风格类似不奇怪。

教堂里面用管风琴,到了荒郊野外就要用巴扬了也。这里贴一个巴扬演奏「BWV565」的视频:

Ю́рий Па́влович Казако́в - BWV565(巴扬改编版)

这位「苏联功勋人民艺术家」用的巴扬的「键盘布局」是东欧流行的「B系统」,适合演奏小调,所以在设定当中才让来自东欧的「牧师」挑了这一首曲子。相比之下,西欧流行的「C系统」则适合演奏大调。

前些年在国际化大都市「华语第一精日论坛」上,涉及器乐话题的讨论中,有娱乐至死の逗哔不甚精通娱乐,认为「手风琴也没什么了不起」,然后就有业内人士打脸,说「太小看手风琴了吧」,就是给了几个巴扬演奏的视频链接。

由此衍生的话题就是,「卡壳世界」当中的基督教神棍怎么传教的。因为设定高魔高武生产力较为发达一些,所以传教士的物质条件比本位面强一些,可以背着巴扬到处溜达。

然后,既然是「古典音乐」,当然可以被其它「古典乐器」演奏了。比方说其实不那么古典的「古典吉它」(Edson Lopes):

Edson Lopes - BWV565(古典吉它版)

再然后,古典音乐在当代也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嘛,就说这首曲子,各种改编应有尽有,比方说用「玻璃杯」演奏的(Robert Tiso):

Robert Tiso - BWV565(玻璃杯版)

关于这首「BWV565」的视频不再上传其它的了,各位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这里补充解释一下,「德国古典音乐」当中是八个音阶,除了「A-G」之外还有个「H」,并且这「德国H」是通常的「B」,而「德国B」是通常的「降B」,各位阅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古典乐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再加一句,现在通常以「巴赫」指代的人物,是「约翰・塞巴斯蒂安」(Johann Sebastian),是那个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无人问津但终究被发掘出其伟大光荣正确之处的音乐家。而当时说的「巴赫」则是他的二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Carl Philipp Emanuel),是古典音乐从中世纪的复调形式向近代发展的重要过渡人物,现在看来,历史地位不如其复调音乐集大成者的爹。


还有点时间,顺便扯点其它音乐相关话题。

很多人对吉它的印象,其实多是「民谣吉它」,就是伴奏用的。这不是说作为乐器本身的吉它硬件有什么问题,民谣「钢弦十四品」古典「尼龙弦十二品」很多人都知道。而是说演奏方式和对于技术的要求,与古典吉它不在一个层面上。

就看市面上那许多吉它班,右手秘技「53231323」,左手秘笈「常用和弦」,搞定,可以掏钱走人了。这种「分解和弦」,用来装哔泡妞足够了,用来演奏还差得远。为啥说民谣吉它是伴奏用的,就是因为通常就是看着每小节主音按相应和弦有节奏的扒拉就不会难听。

但是总有例外,在流行音乐当中出现「柱状和弦」的也有,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比方说崔健《投机分子》(又名《摇滚游击队之歌》),推荐听专辑版,演唱会版的视频也有不少,比如:

崔健《摇滚游击队之歌》(投机分子)

不过呢,两个阵营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嘛,总有「集大成者」:指弹。对俩手都要求甚高,这种时候就用不着区分古典和民谣了也。

比方说,用古典吉它弹民谣的,『Naudo』演奏的《Country Roads》:

Naudo - Country Roads

当然,古典吉它更适合弹古典嘛,哪怕是改编的,如『И́горь Витальевич Преснякóв』演奏的「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

И́горь Витальевич Преснякóв - 帕赫贝尔卡农

补充「И́горь油管上点赞的改编版」:

Alip Ba Ta:木琴版摇滚卡农

以及「合作版」:

Igor & Alip - Canon Rock

毋论,这首「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更为著名,各种改编应有尽有,比方说这个多种风格混搭的四吉它合奏(Los Angeles Guitar Quartet):

Quartet - 帕赫贝尔卡农(四吉它合奏)

其实,原版是「弦乐四重奏」: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原版)可视化①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原版)可视化②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原版)可视化③

无论是这首「卡农」还是上面那首「托卡塔与赋格」,复调音乐纯对位技巧对于作曲家的数学「素质」要求甚高,虽然未必有多高数学「水平」,但是数学「感觉」总要出众才能胜任「古典」作曲。同理,埃舍尔的数学「水平」不够但「感觉」甚为出色,才有那许多优秀作品。

上面用吉它举例,提到了「指弹」,肯定会有「拨片」玩家不满,那么应景贴个拨片名曲,『Steve Kaufman』演奏的《Black Mountain Rag》:

Steve Kaufman - Black Mountain Rag

为啥提到这一首,因为「黑石」(Blackstone)的创始人之一唤作「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又名「苏世民」,就是在「庚子赔款留美预备培训班」清华大学开设「苏世民学院」的那个。

几年前本来我以为活跃于国际化大都市「华语第一精日论坛」的娱乐至死の逗哔们会用这首曲子放风,或者用来抓壮丁收编奴才,但是等了许久也没见动静。看来这帮色目逗哔对于「娱乐」真的不太擅长,不过既然组织安排了革命工作下来,只能硬着头皮胡说八道胡搅蛮缠了也。


上面说的都是「器乐」,无伴奏的「格里高利圣咏」用不着吖。那么「声乐」相关的内容在哪里呢?如果「无伴奏」,那就是「清唱」了也。如果需要伴奏,还不能用乐器,那就是「B-Box」配合下的「饶舌」嘛。不过……通常「饶舌」也是需要伴奏的。

我最早接触到饶舌,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末左右。那时候夏天晚上会出门遛弯,在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宣武门外有个街心小花园,曾经有人拿着双卡收录机放打口带。其中一首风格独特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知道那就是「荷兰歌手的英语饶舌」名曲,『MC Micker & DJ Sven』的《Holiday Rap》:

MC Micker & DJ Sven - Holiday Rap

现在听来会感觉其中的「英语」比较「标准」,当时虽然不懂英语,但总能知道是英语,于是不知道乐手是荷兰人。后来,终于知道了来自「发源地」的原汁原味的「饶舌」,这时候略懂英语,但是反而听不懂了也。就是『2PAC』名曲《Life Goes On》:

2PAC - Life Goes On

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北京民间「娱乐」方式已经从录像带进化到VCD了。在那录像带时代,官方播放美国警匪片如《神探亨特》而民间流传香港黑帮片如《古惑仔》,奇哉。

后来继续听到这位英年早逝饶舌乐手的另外一首名曲《Hit’em Up》,似乎有点理解了:

2PAC - Hit’em Up

再后来就听到了另外一位白皮饶舌乐手『Eminem』的翻唱《I’ll Hit’em Up》,注意是针锋相对的回击,所以歌词不一样哟:

Eminem - I’ll Hit’em Up

其中有这么一句「你自称绿人却是个爱尔兰白皮」(You claim to be a Muslim but you Irish White)……噢噢噢,有趣了,政治啊意识形态啊,「情商负无穷」的我最喜欢的话题出现了。

在这几年「黑猫白猫」喧嚣甚上的同时,娱乐至死の逗哔于国际化大都市「华语第一精日论坛」刷屏各种下三路段子,在之江临安「原创文学论坛」刷屏各种绿帽段子,包括但不限于「性生活要别人代劳」「每一个看上的美女都被后清亲王用过」「量子换妻」「无遮大会」……本来以为这两首「黑白互喷」的饶舌,尤其是充斥着下半身英特纳雄耐尔主义者互相戴帽接盘的措辞,会被拿出来放风,结果还是没有。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这帮色目逗哔的确不擅长「娱乐」吧。

为了避免「政治敏感」,不再展开。最后贴一首应景的歌,《Lean On Me》,是1993年初『Michael Bolton』在「爱尔兰白皮」「比尔・克林顿」就职典礼上面演唱的:

Michael Bolton - Lean On Me

今天的视频稍微多了点,没办法,提到音乐怎么可能不贴视频,编辑器又没有贴音频的选项。

其实呢,上面这些内容,在接下来需要注释的正文里面提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都是异端甚至异教。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乐曲都用了「十二平均律」。


2017.11.7, Mar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