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八〕

终于到了「真・言归正传」,还有些相关内容没解释清楚的,等后面再补充吧。下面开始注释接下来的三个字「范书藤」,也就是作为作者投影的,用于串联剧情的,为避免「出戏」而负责把「上帝视角」之「旁白」下放到作品当中的,第一篇设定中主要角色的「姓名」。

我的第一个笔名「范含」来自「泛函分析」,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个「音译」而已。后来因为逗哔时期的码字经历,在之江临安「原创文学论坛」注册并一直混下去,直到2017919日所有账号都「亦当删去」为止。

那时候天还很蓝,草还很绿,空气还很清新,那谁们还是处女,车、马、邮件、网速都很慢,一天只够喷一个人。而在混论坛的过程中,包括读者和写手在内的主要用户群体互相之间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而交流当中的一个乐趣,就是网友踊跃报名各种「龙套」角色,乃至一些剧情期待。因为写手感觉取名字太麻烦或者希望与读者互动的缘故吧,于是形成了「龙套党」,对于部分网文的进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因为网文题材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西式奇幻、东方玄幻,所以龙套的姓名不仅仅来自于网友帐号或真实姓名,而风格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略作修改,通常保留了部分特征,为的是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龙套之来历。而我比较懒,企图一劳永逸弄个通用角色名称,以期待如同某著名龙套党员那样到处「赶场」混知名度。所以,「范含」这个名字不太适合西方题材,但是名义上的姓氏「范」保留了下来。

但是西方常见姓名当中没有直接姓「范」的,有也是极为罕见,同样会给读者造成「出戏」影响。那么,就作为「前缀」吧,这也是龙套党惯例,包括但不限于「王尔德」「刘易斯」之类。不过,我期待「范」字不是开头音节而是单独的一个词,这也是为了后来在其他作品当中赶场可以随意更换「后缀」。正好荷兰语当中有个介词通常作为姓氏的一部分,就是众所周知的van,类似德语的von、法语的de、西班牙语的don、英语的of……这个列表可根据需要尽情的「繁琐」下去。

然后就是挑选「后缀」了,因为还要在东方背景之下应用,所以「音译」也要「信达雅」才行。这个工作比较麻烦,又不能拿本荷兰语词典(「常见姓名手册」之类市面上还没有)一个个找,于是当然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开始「扩展」意识的「认知」范围。

我是应用数学专业的学渣,并且兴趣广泛好高骛远,经常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而在波澜壮阔的对立统一斗争当中迷失了方向堕落成为被革命大浪淘掉的反革命砂。于是,相关本科课程都读(不敢说学)过,相关扩展内容都看(不敢说读)过,相关人物经历都翻(不敢说看)过,相关历史社会背景都见(不敢说翻)过。那么,其中与荷兰有交集的部分,多少有些印象。

众所周知,「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哲学上的贡献就是以「我思故我在」为代表的「欧陆理性主义」之开端,这以后哲学的关注重点就由世界观转向方法论;而在数学上的贡献,更是众所周知的「解析几何」,知道这个名词的前提是「数学学到高一」。

笛卡尔与荷兰的交集当中,有个不那么著名的「元素」,也就是荷兰数学家Franciscus van Schooten1615-1660),主要贡献就是「通俗」的「推广」了解析几何。这个FranciscusFrans的户口本爹,是荷兰莱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学生当中有三个知名人物: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Johann van Waveren HuddeRené de Sluze惠更斯作为荷兰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的知名度比较高,他也是笛卡尔的好友,在数学上的贡献是1657年发表的《论赌博中的计算》,被认为是概率论诞生的标志。

于是差不多能拿定主意了,「姓氏」定为van Schooten,而「名字」就在这些当中选一个。因为「克里斯蒂安」(Christiaan)有明显的宗教含义,而「勒内」(René)是法语名并且还与笛卡尔重名,那么只剩下一个了,就是「约翰」(Johann)。然后,因为当时的欧洲普通话是拉丁语,所以正式场合通常都用拉丁拼写,正如「弗朗斯」(Frans)写作「弗朗西斯」(Franciscus)那样。而Johann的拉丁拼写是Johannes,其实第二篇设定中的德裔角色「汉斯」(Hans)和第三篇设定中的俄裔角色「伊凡」(IvanИван)本来也都是「约翰」的本土化拼写。

再然后就到了确定「音译」的时候了,只有Schooten这一个词需要斟酌,其它都是约定俗成的标准译名。其实最初选择的是正经的「范舒腾」和搞笑的「范叔疼」,让写手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选择,若是在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当中角色形成鲜明对照会更有喜剧效果。至于为什么都没有用,这关系到当时论坛上面另外一个话题:「刘邦既然是刘三那么为啥还是刘季」?

这话题乍一看似乎是抬杠,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又关乎我中华兲朝上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当中那发达的伦理学传统了也。作为排行的「伯仲叔季」,有固定格式:老大「伯」、老二「仲」、老幺「季」,中间多少个都是「叔」。并且「五十而称伯仲」,意味着户口本爹娘再也生不出来了,「季」的意思就是用来总结的「以上」标签。

那时候我就在讨论的时候凑趣举例,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王后太姒就生了十个,名曰「伯仲叔叔叔叔叔叔叔季」,其它「贵妃/贵嫔/贵人」(以王后视角统称「贱婢」)生的九十个「贵种」(以王后视角统称「贱种」)则不配参与这个「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而按照概率计算还有差不多一百个闺女,更是不值一提。

然后副作用体现出来了,既然之前用「叔」开涮,那么自己就不能再这么用了,「叔」变成序数虚词没有意义了,只剩下「疼」了。再说我是独生子女,报名的龙套也不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角色,何必如此翻译?既然搞笑不成,那么正经也没必要。所以,先定了「」,再凑个「」,于是形成了「范书藤」这个看上去似乎符合我中华兲朝上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当中那发达的文学传统的「音译」。

不过呢,最终报名的龙套,是「尤安内斯・亚力山德罗维奇・范书藤」(Johannes Alexanderovic van Schooten),还多了个「中名」或「父称」,这也是龙套根据剧情需要做出的调整。有些写手选择了近现代尤其是二战和冷战题材,并且把舞台放在西方,因为美国姓名中间有且只有一个「中名」,俄国姓名中间有且只有一个「父称」,所以有这个要求,其它西方姓名中间多了一大堆东西那些场合可以随便口胡。

又到了斟酌的时候了,既然西方传统当中的拉丁语已经体现出来了,接下来该轮到希腊语了吧。当时的想法就这么简单,又不是真生了孩子上户口,若是龙套化名有待商榷,等考虑成熟了之后,拜托作者再改就是了。而希腊语相关的内容,准备还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挑个有点学术背景的名字。

古希腊人似乎没有固定「姓氏」这种东西,其实欧洲也是很晚才出现「姓氏」,名字差不多还是来自宗教经典里面那些,碰上重名就加个「绰号」或其它限定成分做区别。从当时的可怜的贫乏的阅读量所翻过的内容判断,区别古希腊人的惯例,是名字后面加出生地或活跃时期所在地。于是,当时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批「古希腊数学家」当中,挑了个地名听上去比较显赫的:「亚历山大港希罗」作为斟酌的出发点。

这「希罗」(Hero)是拉丁文转写,正好与英文的「英雄」相同,而希腊语原文是「海伦」Ἥρων。注意「H」前面那个看着像反撇号的「标点」不能省略,因为那是「强气符」,表示「喝」的发音。实际上现代计算机处理当中,这个标点与字母连成一体组成一个单独的字符,只要用户提高觉悟和警惕性,避免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就「省略」不了。

普通人只要对希腊文化稍微熟悉一点,就知道这「海伦」的名字通常用来指代美女,因为「荷马史诗」的影响,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那位被特洛伊高富帅以「大屌」拐跑的「红颜祸水」王后。哪怕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得用「希罗」的拼写。

而在数学上,与其相关的知名度最高的知识点,就是「海伦公式」,通过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计算面积。在我的印象里,二十四年前「数学学到初一」的时候就知道了,不清楚如今的年轻人什么情况。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因为「初中数学教学大纲」里面似乎没有海伦公式,所以「初中数学老师」特意强调,碰上大题不要用,还是老老实实用啥「弦理论」进行「繁琐」计算,但是碰上选择题填空题,直接用起来会更节省时间。

而对于已经「数学学到高一」的人来说,肯定已经知道了「复数」概念,但不见得知道最早就是这位「希罗」发现了代数方程的「虚根」。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还没上高中,那时候经常看的课外书当中,最多的就是各种面向少年儿童的简明学术史。

于是,顺便还知道了这位「英雄」的其它事迹,作为「工程师」也是名声显赫。而如今看来,可能会被「希腊伪史考」认为后人攀附,反正我没见到双方的唯物主义证据,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事还是留给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撕哔去吧。

然后就是这个「亚历山大港」(AlexandariaΑλεξάνδρεια),希罗的出生地和活跃时期所在地。这个地名来自奠基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后来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但是提醒一点,在东地中海附近「希腊圈」当中,一共有七十多个「亚历山大里亚」,这里提到的是最大最著名的那个。这个位置,在「希腊化时期」就是繁荣的学术中心,直到希罗所在的「罗马时期」都是如此。

顺便,这个「马其顿」,是平原地区的「下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出生地和当时的基本盘,完全在如今希腊境内。而当代汉语通称和民间认知当中的「马其顿」,是山区的「上马其顿」,因为希腊坚决反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到现在都是以「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的名称注册为联合国成员。(补充:201875日马其顿议会表决通过改名「北马其顿共和国」的决议)

好了,差不多解释清楚了,美式中名用「亚历山大」缩写为「A.」即可,俄式父称就全拼出来。而随后的报名,还有个小花絮。被问到这龙套既不苏修也不美帝,但剧情需要戏份很多,比如隐藏很深折腾很久最后变反派,咋办?我回答说,更好办,就换成其它语种的「父称」,有典故的更好,比方说「亚历山徳雷斯库」(Alexanderescu)……


回顾今天这篇,总算没跑题,整整一宿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含辛茹苦,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大无畏的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蹄疾步稳的完成了注释三个字的艰巨任务。虽然还有点意犹未尽,留给将来再「疏」和「补」去吧。不过……似乎只涉及了学术和意识形态背景,没扯到政治上,不爽。

那么预告一下,当年报名的龙套当中,这只是一个系列,因为还有西式「荷兰内部」或东方「宗族内部」斗争的剧情需求,于是又继续应景构思了一批。接下来的一个,就是「佩特鲁斯・康斯坦丁诺维奇・范翗翷」(Petrus Constantinovic van Ceulen),不仅包括了学术背景,还有意识形态背景,还有政治背景,以及当时一无所知但后来忽然想通的当代境内政治斗争中的蛛丝马迹。


2017.10.24, Mar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