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思考、决策、行为方式上,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有什么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和自然科学不矛盾。难道它们的区别仅是「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一性」的信念差异?在生活中,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在认知、思考、决策、行为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如果答案是没有区别,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异是不重要的?

请谨慎使用「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和「真正的唯心主义者」等词。

范狂夫

把另外一个因「政治敏感」而未通过审核的回复当中「政治不敏感」的部分搬过来,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意识形态立场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贝叶斯方法论,不信仰「诡辩唯物主义」,曾经关于「种」的「唯物主义证据」提出一个可证伪、可重复、可见非常之科学的严肃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爹」(Schrödinger’s Daddy)佯谬。任何一个滴血认亲实验室都可以进行,成本也不高,样本也很丰富。

四个对照组:

预计后续追踪报道会证实:A与C的反应一致,B与D的反应一致。

唯心还是唯物的争论是本体论话题,在现象学的表现当中没有区别。这里我举个例子特意强调一下其中的区别,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和「诡辩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对于分子生物学手段针对具体个人获得的结论,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都有同样的共识:

样本的「鸡巴」处于一个全球十几大类几十小类的各种「英特纳雄耐尔」鸡巴的「混合纠缠」状态,直到滴血认亲实验室「观察」之后才会「坍缩」到其中一个「本征态」的鸡巴之上。

而主观唯心主义者比起诡辩唯物主义者来说更进一步:

如果鸡巴「坍缩」的结果不令人(“意识”)满意,这受试者(“意识”)还可以说服测试者(“意识”),只要测试者出来一个代表(“意识”)「手抚后脑勺」「蛙蛤蛤蛤工作失误了失误了」,然后插科打诨嬉皮笑脸,睁大眼睛额头亮晶晶的装蒜兼贵人多忘事,就可以让受试者的鸡巴(“物质”)从已经「坍缩」的「本征态」重新恢复为全球各种「英特纳雄耐尔」鸡巴(“物质”)「混合纠缠」的初始状态去也……你说神奇不神奇?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补充解释「贝叶斯方法论」,来自概率与统计的「贝叶斯学派」,意识形态上认定概率是主观的,任何不知道的信息都可以当作随机性处理,不管它们本来是随机还是确定。相关佯谬或思想实验甚至现实实验都有了许多,比如著名的在任何地方都能吵起来的「三门问题」。

贝叶斯方法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是「认知、思考、决策、行为方式」的利器。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会打扑克打麻将,都能理解这一点,不罗嗦了。

而稍微严肃一点的解释,可以用「中南海占星术」形容:

我们都知道主席台前三排在表决的时候,不会扔钢镚决定赞成或反对,它们的投票行为是确定性的。但是人民群众「信息不足」,不知道具体某个人的表决结果,于是就体现为「猜测」其表决意向,这就是潜意识中把结果当作随机性来处理。

而「猜测」表决意向,也不是瞎猜,人民群众也不会愚蠢到扔钢镚或掷骰子决定。通常情况下,还是根据具体个人的背景、经历、曾经的表态等公开信息逐步调整其形象,越是最近最新的信息,重要度就越高,甚至可以推翻以前既定立场。

这就是我一直为自己的信仰所辩护时坚持的原则: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叶斯革命战士通过信息逐步调整结论,信息越多结论越精确,而信息的真伪其实不太重要,假信息也有信息量也能发挥作用。

于是,可能会走弯路,但不会走错路。曾经判断失误,那是因为获得的信息调整出来的结论就是截然相反的方向。至于究竟是信息传达过程中的误差,还是信息来源的误导,还是目标故意忠装反或反装忠,都不重要,反正咱一律当作随机性处理。

总之,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叶斯革命战士要始终提醒自己:目标不比钢镚骰子高明到哪里去。这叫做战略上藐视研究对象,战术上重视研究对象。

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