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公羊传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谷梁传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则桓恶矣;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己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今译
左传
惠公的嫡配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后以声子填房,生隐公。
宋武公生女名仲子,仲子生下来手上就有字,作「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给我国,生了桓公,惠公不久死了,因此隐公摄政,以奉戴桓公。
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不记载隐公即位,是因为隐公是摄政。
公羊传
元年是什么?是国君就位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是一年的开始。
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是周王的正月。
说周王的正月是什么意思?就是尊重天下统一于周天子的意思。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成全隐公的心意。
成全隐公的心意是什么意思?隐公打算治理好国家而把它还给桓公。
为什么把国家还给桓公?桓公年幼而地位尊贵,隐公年长而地位卑贱。他们的尊卑差别不明显,国都内外士农工商不知道。隐公年长而贤能,众大夫挽引隐公而拥立他。隐公在这个时候就要推辞就位,那就不能知道桓公将一定会即位;况且如果桓公即位了,恐怕众大夫也不能辅佐他这个年幼的国君。所以大凡隐公的即位,是为了桓公的即位。
隐公年长而贤能,为什么不合适即位?立嫡子根据年长,不根据贤能;立庶子根据地位尊贵,不根据年长。
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是因为他母亲地位尊贵。
母亲地位尊贵那么儿子为什么地位尊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也因为儿子而尊贵。
谷梁传
虽然没什么重大事情值得记述,但也必须标明是周王的正月,因为要郑重地对待第一年的开始。
对隐公为什么不记载他登上君位?因为要成全隐公的心愿。
怎样成全他的心愿呢?是要言明隐公并没有打算做鲁国国君的意思。
隐公为什么不打算做国君呢?因为他想把君位让给桓公。
那么,把君位让给桓公的做法合乎正道吗?回答是不合正道的。《春秋》要成全人们的美德善事,却不成全人们的邪恶行为。
既然隐公的做法不合乎正道,那么《春秋》却又要成全他,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贬斥桓公。
为什么要贬斥桓公呢?因为就在隐公即将让位的时候,桓公却把他杀害了,这就是桓公的罪恶所在了。桓公杀害国君,但隐公却能谦让国君的位置,这就是隐公的善良之处了。
既然是善良的,却为什么有认为隐公的做法不合正道呢?因为《春秋》是以符合国家的道义为贵的,却不推崇私人之间的小恩小惠;是伸张正当的道义的,却不主张宣扬邪恶行为。一个孝敬长辈的儿子,应当显扬父亲的美德,不能传播父亲的恶行。前代国君在世的时候,打算将国君的位置传给桓公,这是不合正道的,是邪僻的。尽管如此,他后来还是克制了自己不正当的念头,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隐公。隐公预先知道了前代国君有这种不正当的想法,便要将君位让给桓公,这就等于成全父亲的邪恶行为了。按照君位的制度来说,兄先弟后,这是天然的伦常次序。隐公作为儿子,已受命于父亲,作为诸侯,又受命于周朝的天子,他现在的做法,却是废弃了兄弟伦常,背离了君王和父亲的任命,以「让位」的办法来施行个人的小恩小惠,所以说,这是狭小的道义。像隐公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把拥有千乘之车的公侯之国都看得很轻的了,但要是说到履行正当的大道公义,那还没有能够做到。